昨日,當我們見到張道深的時候,他正在西嶺鎮山裡排練西嶺山歌情景劇《拉木號子》,婉轉悠揚的曲調在連綿的山巒間迴蕩——“山歌好比河水流,木頭就在水上游。口唱山歌我招手,大小木頭跟我走……”細細聽來,歌詞可謂字字傳情、句句精彩。現年已76歲高齡的張道深精神矍鑠,正和山歌演員頭裹布巾、身著披肩、腳穿草鞋,一遍一遍排練,神情專註。
  在大邑,一提起張道深,知道他的人無不稱道他的敬業和執著——他太有信念和使命感了!尤其讓人敬佩的是,退休後本可以到美國與兒子團聚、舒舒服服享受天倫之樂的張道深,卻為了輓救、傳承面臨斷代之虞的“西嶺山歌”,毅然回到家鄉,扛起了重振西嶺山歌文化的大旗。10年間,他跋山涉水遍尋山歌唱詞和山歌傳人,搜集整理並創作了山歌400多首。
  為了山歌
  他放棄與家人團聚
  在排練的間隙,我們對張道深的採訪開始了。
  “我是大時代變革中的一個孤兒!”一提起他的山歌情緣時,張道深便開門見山地說。他兩歲時父親離開家鄉,7歲時母親病逝,由祖父祖母帶大。生於西嶺,長於西嶺,在西嶺山中做過農夫、磚瓦匠、鐵匠、築路工、背腳夫、燒鹼人,挖過藥,伐過木,打過獵,拉過車,教過書(曾任西嶺中學校長近二十年)。1998年從西嶺中學校長的位置退休後,他到了美國和定居在那裡的父親以及唯一的兒子團聚。從小學業優異、一生勤奮讀書的張道深,總也閑不住,開始潛心創作小說,寫就了一部反映家鄉歷史滄桑變化的近50萬字的長篇小說《兩河口》,2000年由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,在文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。
  2004年是張道深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擇,起因卻是西嶺山歌。“每個人很多時候都會面臨選擇,選擇什麼、放棄什麼,需要真正跟著自己的內心走,要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生活!”得知家鄉西嶺鎮決定全力拯救瀕臨滅絕的西嶺山歌時,這位從小便對山歌有著深厚感情的老人毅然決定:回去。同時他也明白,這一回可能再也離不開西嶺了。
  “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,是西嶺這方水土養育了我。美國雖好,但鄉土情結永遠不能代替。西嶺山歌是最真最純的鄉村大眾文化,已經瀕臨滅絕,再不拯救就來不及了!”張道深說,“後來的事實也證明,如果說我有點作為,正是因為我沒有離開我的鄉土。”眼前的張道深,說話中氣十足,精神抖擻,眼神中更是充滿了對西嶺山歌的一往情深,以及對自己這一選擇的無悔和堅毅。
  十年之間
  他的足跡遍佈家鄉
  “西嶺山歌的旋律色彩、調式包含了藏、羌、漢民歌的諸多元素,色彩鮮明,屬民族調式。”張道深告訴記者,西嶺山歌可分為酒歌、山歌、情歌、勞動歌、風俗及儀式歌等。西嶺山民生活中的婚喪嫁娶、慶典節日、請客迎賓都離不開酒,喝酒時的酒歌有齊唱、對唱、獨唱等。而山歌,多是即興演唱,音域較寬,調子高亢,且較自由,因而旋律較特殊,以獨唱為主。其中勞動歌,是西嶺山歌中歷史上最早的歌,其產生甚至可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早期。
  “西嶺山歌歷史悠久,原始古樸,旋律流暢,產生於西嶺山民的生產、生活過程,由山民口傳身授,代代流傳。歷史上西嶺山歌曾經興盛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唱山歌仍為山民重要的生活習俗和傳統。可以這樣說,一首山歌就是一個龍門陣。”性情中人的張道深一邊說,一邊哼唱起了有名的山歌《西嶺背二歌》 :西嶺漢子名字多,有個名字叫背二哥。背糞上山忙農活,背糧上山去挖藥……
  “但是,遺憾的是,近幾十年西嶺山歌卻幾乎斷代了,原生態山歌離我們越來越遠。”在十年間,張道深持之以恆將大部分精力都撲在拯救原生態西嶺山歌的行動中。全鎮山歌調查、摸底,尋訪能唱山歌的老人,培訓村民唱山歌……老人將足跡印在了家鄉每一座山頭、每一條山澗。他的老朋友、60多歲的山歌傳人任漢成、李友福等也加入到拯救山歌的隊伍中來,對他們的努力,西嶺鎮和大邑縣委縣政府也給予了大量支持,專門成立了西嶺山歌協會。作為西嶺山歌協會會長,張道深將山歌進行了系統的整理,讓山歌保留原生態曲調,並嘗試新創作了歌詞。一位熟悉他的西嶺鎮人告訴記者,“別看張老師已經76歲了,一干起山歌事業,全情投入,年輕人都比不了!”張道深在創作山歌時,幾乎廢寢忘食,山歌成了他的精神食糧。
  僅僅在西嶺鎮尋找、整理的山歌太有限了,於是張道深將足跡邁出了西嶺鎮,跋山涉水遍尋山歌。“最遠到過夾金山!”張道深回憶說。那一次,他和幾個西嶺山歌傳人在一周時間里,每天徒步30多里山路,穿行在雅安天全、蘆山、寶興的大山中,終於找到兩個80多歲的會唱山歌的老人。“如獲至寶!那種感受只有真正熱愛山歌的人才體會得到。”
  就這樣堅持走訪,終於搜集整理創作山歌400多首,每一首都飽含張道深的汗水和艱辛。2010年,張道深編著的《山魂之聲》出版,西嶺山歌面世了,成為眾多山歌愛好者的教材,裡面還有張道深創作的山歌短劇和西嶺山歌傳奇故事,為西嶺山歌走出去搭起了第一個平臺。
  “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能堅持這麼多年,很簡單,因為熱愛,山歌里有足夠支撐我的精神動力!”張道深說。
  戰勝病魔
  他繼續山歌創作
  像當天這樣的排練和培訓,對張道深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。近幾年,西嶺鎮舉辦了西嶺山歌節,還組織村民參加各級舉行的山歌比賽,西嶺山歌因山歌協會的不懈努力漸漸引起了外界的關註,並因其深厚的人文歷史內涵,先後獲得了省級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授牌。從去年開始,大邑縣首次在西嶺雪山景區拉開了西嶺山歌實景演出活動。在演出現場,修建了木屋、高腳屋、露天歌台等,裝飾了大紅對聯、玉米、紅燈籠、辣椒串等,讓山歌更加生動形象、更具美感。只要是山歌藝術節期間,游客就能近距離感受到當地淳樸的民風和鄉村特色文化。
  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特色文化,大邑的旅游產業發展需要特色文化,而西嶺山歌就是大邑的特色文化之一。”張道深說,要讓西嶺的名片走出去,就要是打響山歌這個旅游品牌,“西嶺是旅游大鎮,原生態的西嶺山歌作為當地文化發展精髓和旅游之魂,將對提升西嶺旅游內涵有著重要意義!”
  現在,西嶺山歌又開始全力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下一步還將進一步加大傳承和保護力度,扶持山歌協會發展壯大及培養核心傳承人,逐步實現山歌歌手組織化、活動長期化。
  因長期艱苦的山歌事業,再加上熱心於眾多社會工作,張道深去年病倒了,重感冒引起了心律不齊。醫生和家人力勸他安裝心臟起搏器,但他最終拒絕了。“一個人的生命在於平衡,只要信念堅定,就不會失衡。事情再多再累,只要學會平衡,學會調節,就能保持身心健康。”善於調節自己的張道深,戰勝了病魔,很快又開始了自己的創作。
  採訪中,我們聽到西嶺幼兒園的老師正在教孩子們唱山歌,這讓我們非常意外。
  “山歌作為一種文化,傳承很重要。”意識到要讓山歌不斷代只有從下一代開始培養,張道深專門選出了適合中小學生唱的《太陽出山要當頂》《爸媽盼我長成人》《事事要靠讀書人》《水有源頭樹有根》等10多首山歌,抽時間親自到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教學生唱。
  “一般的人,只有一條命;有點境界的人,還有一條命,就是除生命外還有自己的性格,有著堅定信念的人,則還有使命。傳承西嶺山歌,就是一種使命。作為大山人和文化人,責無旁貸!”這幾年,張道深一直在尋找、挖掘山歌“苗子”,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山歌發揚光大,讓西嶺山歌走進校園,走進生活,同時走出國門,讓更多人懂山歌,讓山歌再次唱響在山水之間,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。
  牟乃紅陳傑 本報記者 楊華春文/圖  (原標題:七旬老人跋山涉水輓救山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mnvd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