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4日,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京疆學院醫學班教室,學員臨別學校時留下的手印牆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
  2014年5月29日,北京,首都師範大學京疆學院,阿不力克木放學後回宿舍,聽自己喜歡的邁克爾傑克遜的音樂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
  2014年5月29日,北京,首都師範大學京疆學院,吐爾艾力踢完足球在球場休息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
  2014年11月6日,和田市墨玉縣薩依巴格鄉衛生院,23歲的熱衣汗古麗在治療室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
  2014年11月6日,和田市墨玉縣扎瓦鎮衛生院,27歲的吾吉瑪合木提到嗚爾其村巡診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
  2014年11月7日,和田市洛浦縣布雅鄉衛生院,26歲的帕爾哈提在病房為病人檢查眼睛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
  2014年11月6日,和田市墨玉縣奎亞鎮衛生院,24歲的希爾艾力在醫院病房為病人做檢查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
  今年5月開始,我在北京採訪了首師大新疆班第四批醫學專業學員。這批學員共48人,其中47人是維吾爾族,他們均來自北京援建對口支援的新疆和田地區。
  7月初,他們結束兩年的北京學習生活,返回故鄉和田。9月,這些學員陸續走上工作崗位,絕大多數補充到最基層的鎮鄉和社區衛生院。
  為瞭解他們就業後的生活狀況,我決定11月初做一次回訪。
  維吾爾族文化中的“善”
  11月4日,我飛抵和田,在機場迎接我的有阿不力克木和他的好朋友,及另一名學員賽迪爾丁。阿不力克木說,學員們主要分佈在和田市、墨玉縣和洛浦縣,大部分在鎮、鄉和社區衛生院,要找到他們不是很難。
  23歲的阿不力克木家住和田市中心,被分配在距和田市約30公里遠的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工作,平時他都是花7元錢和其他同事拼車上班。
  當天晚上,阿不力克木值夜班,我決定跟隨他去採訪。阿不力克木工作的衛生院位於鄉中心區域。衛生院由兩排陳舊的平房和幾百平米大的院子組成。十幾間病房,病床大多銹跡斑斑,燈光昏暗,入住的都是當地維吾爾族病人。阿不力克木說,醫院病房緊張,設施落後,被單都緊缺,一些本應住院但病情相對較輕的病人,晚上只好回家休息,白天再來醫院繼續治療。
  夜班除了接診急症病人外,還需隨時應對住院病人的突發事件。從當天晚上10點到次日凌晨3點,他接診了附近村的兩位年老病人,並且幾乎每隔20分鐘就有來自住院病人的求助。
  阿不力克木分管13個床位,每個病人的病情他都心中有數。“如果遇到衛生院的醫生都不能解決的難題,就向當年在北京臨床實習的石景山醫院的各科室專家請教。”
  新疆與內地大約有2個小時的時差,當地通常早上9點天亮,10點上班,晚上7點半下班。阿不力克木必須每天9點從家裡出發,才能保證按時到崗。醫院有嚴格的作息制度和考核制度。“大家在意的不是罰多少錢,而是不能讓病人拖著傷病等你。”他說,這是我們維吾爾族文化里最基本的“善”。
  誰是和田“最可愛的人”
  6日,連續上了兩天夜班的阿不力克木給我打來電話,說要帶我去墨玉縣扎瓦鎮衛生院找另兩名學員:阿依古麗和吾吉瑪合木提。
  驅車來到扎瓦鎮衛生院,我們見到了阿依古麗。她告訴我們,吾吉瑪合木提剛出發去8公裡外的嗚爾其村巡診去了。村裡有幾位老年患者,醫生會定期去患者家巡診。
  阿依古麗幫我們電話聯繫到吾吉瑪合木提,隨後我們在嗚爾其村口會合。巡診前,吾吉瑪合木提和衛生員換上白大褂,他說,不管去哪個村巡診,只要穿著白大褂,村民都會熱情地打招呼。
  巡診的首個對象是75歲的艾孜吐拉老人。我們踏著沒過鞋底的厚厚灰層的小道,走了大約200多米,來到村子的另一頭艾孜吐拉老人的家。艾孜吐拉老人在30米開外的田埂上站著看一個中年男子鋤地,聽見吾吉瑪合木提呼喊,中年男子起身牽著老人往回走。
  中年男子是艾孜吐拉的兒子,他利索地收拾了下院子里的雜物,端來葡萄、西瓜、蘋果和饢。老人讓吾吉瑪合木提坐在最中間的位置上。
  吾吉瑪合木提給艾孜吐拉量完血壓,抽完血,問了問老人身體感覺,提了些建議,然後起身告辭趕往另一位病人家。老人拽住他的衣袖,執意要他吃些東西再走。
  吾吉瑪合木提說,在和田,醫生是最受尊敬的職業。每次巡診,村民都會請他們坐在家裡最尊貴客人的位置,把家裡最好吃食物拿出來招待醫生。
  因為我和吾吉瑪合木提同行,所以自始至終也受到了同樣的禮遇。
  “朋友,我們會一直幫你”
  6天的自駕採訪,跑了十幾個鄉鎮,採訪了分散在各處的十幾名京疆學院的學員。在和學員及當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交往中,我每天都被他們的快樂情緒感染。
  阿不力克木說,他想念北京的學習生活,“我最害怕也是最開心的事兒就是第一次在歡樂谷坐過山車,整個過程都在哈哈大笑,眼淚都出來了。因為我害怕時就會大笑,不過,真的很好玩。”
  我告訴阿不力克木,我要用三年、五年,甚至更長的時間,以學員們的成長為脈絡,記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,深入體會維吾爾族文化。他回答說,“朋友,我們會一直幫你。”
  ■ 背景
  首都師範大學里的“新疆班”
  2011年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制定了《新疆普通高校未就業本科畢業生赴援疆省市培養計劃》。該計劃將新疆2002-2011年沉積下來的大學畢業但仍未就業的人員送到19個對口支援省市屬高校進行再培養,培養學製為2年。培養專業涉及教師、醫生、警察、社區管理等多個領域。經過2年的培養,取得培養合格證書,由當地人事部門安排好工作崗位,簽署工作協議。
  自2011年至2013年,新疆共送出學員2.3萬人。北京的對口支援地州為和田,北京市六所院校共接收學員1500多名。其中824名學員在首都師範大學“京疆學院”接受培養。“京疆學院”是首都師範大學的獨立機構,承擔新疆學員管理和教學協調等工作。第四批為48名醫學專業學員,定崗為和田基層鄉村全科醫生。
  新京報記者 陳傑
  (本文首發新京報新媒體,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眾號“新京報”,或添加微信號:bjnews_xjb瞭解更多精彩內容)
  編輯:陳思  (原標題:【手記】“新疆班”的故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mnvd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